更多>>

水产快讯薯业快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薯业快讯
推荐:
字体选择:

马铃薯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来源:中国食品报  供稿人:  点击:

  马铃薯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主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三五”规划制定的系列讲话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等精神和原则指导下,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马铃薯食品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制,主要阐明行业企业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旨在提升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的质量、水平和效益,指导企业自主创新、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

  一、马铃薯行业十二五主要成就和十三五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马铃薯从种植到加工、消费,全产业链稳步快速发展,我国马铃薯加工骨干企业在结构调整,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技术装备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继续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农民致富、引导消费、增加就业、扩大内需、造福消费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十二五主要成就和呈现的特点

  1.种植业稳步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逐年增长,继续保持世界首位。近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超过8500万亩,总产量约1亿吨;通过实施种子工程、农业科技引进与创新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在全国建立了一批马铃薯改良中心、脱毒中心和快繁基地,我国微型薯年产能力逐年提高,脱毒种薯应用率逐年增加;骨干企业采用茎尖脱毒、微型薯快速微繁、高效水培气雾法生产、种薯质量控制、种薯贮藏、种薯机械化繁种等技术,取得了各自的新进展与成果。

  2.加工产业较快发展。“十二五”期间,马铃薯加工业持续创新快速发展,其中:冷冻薯条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可喜态势;马铃薯全粉扩大应用、稳健增长;马铃薯薯片等休闲食品市场需求旺盛,生产销售不断扩大;马铃薯主食等新产品开发开始起步。

  3.产业集中度逐步提升。“十二五”期间,我国马铃薯加工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与整个食品行业步伐同步加快,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竞争能力和技术优势的马铃薯薯条、薯片、全粉、淀粉等骨干加工企业在持续增长的同时,产业集中度逐步提升。

  4.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我国马铃薯加工食品,新品辈出丰富市场;通过组织实施与马铃薯加工密切相关的食品加工重大科技专项,马铃薯加工产出率、副产物利用率均有所提高;研发和生产出一批与终端产品对接的高附加值产品,其中马铃薯变性淀粉品种由10多种增加到30多种,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经济效益。

  5.质量标准体系逐渐完善。“十二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实施,经由国家商务部批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马铃薯食品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定了《SB/T 10631-2011马铃薯冷冻薯条》《SB/T 10752-2012马铃薯雪花全粉》《SB/T10968-2013加工用马铃薯流通规范》行业标准,现已颁布实施。

  6.配料产业多年持续创新。配料产业采用生物酶解技术、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微胶囊技术、分子蒸馏与纳米化学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应用与集成,以及国际先进的分析检测技术和现代化质量管理监控技术体系,继为方便食品创造出中国特色风味数十个单品之后,实现了休闲食品的诸多中西不同品类风味创新。

  (二)十三五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马铃薯行业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创新发展。

  1.我国马铃薯产业地位日益提升,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

  (1)《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将马铃薯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农作物,摆在关系国民经济和“三农”稳定发展的重要地位。马铃薯生长耐寒耐旱耐贫瘠,用水用肥较少,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在我国缺水、贫困地区,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环境,拉动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将为马铃薯加工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2)马铃薯作为世界公认的继小麦、水稻、玉米之后第四大粮食作物、同时具有粮食、菜肴、工业原料和饲料兼用的重要经济作物,其营养价值高于一般粮食作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成分,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分别是小麦的2倍、水稻的1.3倍、玉米的1.2倍,被世界公认为第二面包和地下苹果;美国有报告称全脂奶粉和马铃薯两样即可满足人体营养需要。马铃薯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与提升。

  2.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为马铃薯加工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较强动力。

  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收入的增长拉动了消费的升级,消费者对于营养健康食品的要求不断增长,促进马铃薯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市场供应,改善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

  3.科技进步转型升级,为马铃薯加工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进一步推动马铃薯育种、种植、储运、加工、清洁生产、物流配送消费等领域的技术升级,为马铃薯加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

  4.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为马铃薯加工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方面,发达国家先进的马铃薯加工技术和装备、新型产品等加速向中国市场推广,我国马铃薯加工企业引进、吸收和再创新;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对马铃薯精深加工产品和技术需求的增加,为我国马铃薯加工业扩大国际市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独特的马铃薯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在亚太、拉美和非洲地区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5.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

  (1)原料保障压力增大。随着马铃薯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马铃薯加工原料尤其是高品质加工专用薯的原料需求将不断提升,我国马铃薯总产量虽位居世界首位,但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脱毒种薯应用比例和单产水平较低,加工专用薯种缺乏,原料质量参差不齐,加工用种薯筛选、田间种植和收后储存缺乏精细化管理,致使加工原料缺乏,种薯种植健康受到影响,收获及储运装备相对落后,马铃薯储运损失的现象突出,产业化基地建设薄弱,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方式仍然不足,马铃薯加工用原料的稳定供应面临挑战。

  (2)产业结构仍需调整。我国马铃薯加工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改善,主要表现在:初加工、低附加值产品仍占有较大比例,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副食食品、休闲食品等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与外国存在差距;现代化、规模化的先进加工企业的比例需进一步扩大,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开发尚未形成市场规模;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我国马铃薯加工业,科技研发投入与科技成果产出不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专业人才和团队的培养能力较弱,大型加工机械制作技术水平与外国仍有差距,面对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和国外新型产品和先进技术的竞争压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4)循环经济产业链需要建设。马铃薯加工业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距离实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仍有差距,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需要加快。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坚持质量为先,结构优化,人才为本,推进马铃薯加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环境友好、标准健全、安全清洁、优质高效的马铃薯加工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政策引导,市场主导。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激发企业活力与创造力,实现产业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2.优化升级,协调发展。鼓励建设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规范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产业企业生产模式,大力培育集育种、种植、储藏、运输、加工和产品营销、市场消费为一体的马铃薯加工产业集群,切实提高马铃薯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制造能力和协调发展能力。

  3.严格质量,保障安全。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参照国际标准与规范,结合我国国情,建立统一规范的马铃薯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控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质量安全管理能力,确保马铃薯加工产品质量安全。

  4.创新驱动,自主创新。大力提高产业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促进人才优化配置,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形成新的比较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目标要求,马铃薯行业发展目标为:

  1.加强马铃薯原料供应,满足马铃薯加工业品质需求。

  “十三五”期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平均亩产提高到1300公斤,总产达到1.3亿吨左右;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45%,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据农业部相关数据)。专用薯种植面积和订单面积分别占30%和35%以上。

  2.完善马铃薯储运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十三五”期间,在马铃薯主产区新建10万吨级马铃薯储运基地8~10家;在马铃薯主要加工地区新建5千吨级以上大型气调储库80~100个。基本建成与我国马铃薯加工业相配套的马铃薯储藏及运输体系,储藏运输过程的损失控制在10%以下。

  3.保持马铃薯加工业增长活力,优化升级造福消费。

  “十三五”期间,保证消费需求大的马铃薯薯条、薯片等方便休闲食品生产的增长活力,马铃薯薯条年产量达到50~60万吨,马铃薯薯片产量160~210万吨;适度生产马铃薯全粉、淀粉、变性淀粉等加工产品,马铃薯全粉年产能达到30~40万吨,马铃薯淀粉年产量达到80~100万吨,马铃薯变性淀粉产量达25万吨;推出马铃薯主食、副食等方便营养配餐食品,马铃薯粉丝粉条产量达40~60万吨,马铃薯主食、菜肴食品、马铃薯泥等马铃薯方便配餐食品、健康食品等新产品,总产量达10~15万吨。

  “十三五”期间,马铃薯加工业总产值按出厂产值年均增长10%~15%计算,预期达到366~566亿元。

  4.增强马铃薯产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十三五”期间,拥有研发中心的企业占马铃薯加工企业总数的60%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到1%以上。

  马铃薯加工企业持续创新、研发上市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能力进一步增强。

  配料产业向着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地方、菜肴、国际特色),同时向着以市场信息、产品开发与产品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发展。

  装备制造企业现代化、智能化自主研发制造能力进一步增强。

  5.扩大马铃薯产业集群效应,聚集发展活力。

  “十三五”期间,规模化马铃薯加工企业实力明显增强,造就一两个有较强竞争力,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以上的马铃薯加工骨干企业,培育30家以上销售收入达到、超过3~6亿元以上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打造3~6个分工合作、优势互补、销售收入达10~60亿元以上的马铃薯产业集群。

  6.强化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确保马铃薯食品安全有保障。

  “十三五”期间,全面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市场信用体系和产品安全信息体系,规模以上企业全面建立起HACCP管理和控制体系,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SC认证。

  7.适度满足消费需求,开拓更大市场空间。

  着力提高马铃薯供给侧和需求侧合理匹配能力,顺应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创新发展膨化、低温真空油浴薯条、薯片等更健康马铃薯休闲食品,开发马铃薯主食、副食等配餐和方便食品,满足人们由吃得饱向吃得健康转变的消费需求。

  8.提高节能减排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期间,马铃薯加工业加快建立生态环保生产方式,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废弃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可持续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三、行业重点工作及发展方向

  (一)推进现代化种植业模式,强化原料供应保障

  1.提高种植业生产水平。加强马铃薯种薯科学培育,培育高产多抗新品种,配套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建立稳固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及种植基地,实现马铃薯种植业的种薯脱毒化、品种专业化、种植规模化、管理机械化;大力培育从种薯、种植、储藏、运输、贮存、加工及产品营销为一体的马铃薯加工产业集群,建立健康、优质、稳定、安全的马铃薯原料供应体系。

  2.提升加工原料品质水平。实行加工用马铃薯从品种的选择、种薯的培育、田间的种植管理,肥料、农药的使用,收获、储存、运输各环节实现精细化管理和产品质量控制,带动加工业基础原料的品质提高,切实保障马铃薯加工食品原辅料品质优质和质量安全。

  (二)坚持创新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创新建立现代化生产模式。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通过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各类生产服务信息资源,构建覆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流通大数据平台,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

  2.加强加工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推进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的马铃薯加工关键技术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加工技术水平,包括自主设计水平、制造工艺、自动化控制技术、集成技术等,不断提高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人性化水平,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综合加工利用技术装备设计制造能力,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实现马铃薯初加工至深加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加强装备制造创新。进一步提高国产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成套性,使得核心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新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加工技术和装备。使国产马铃薯加工设备向高效、连续化生产方向发展,实现生产工艺和装备创新双重进展。同时重点发展与马铃薯加工业相关的育、耕、种、管、收、运、贮、加工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装备,提高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农田作业及精深加工能力。

  4.马铃薯加工业产业链各环节创新方向。种薯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多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提升供给水平;初加工企业继续提升产品加工水平与品质水平,实现绿色生产,扩大产品应用范围;深加工暨休闲食品企业创新驱动,不断开发营养美味新产品,满足消费引导消费;配料企业持续自主创新,开发天然健康配料、特色风味产品;加工技术设备生产企业向着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人性化发展,加强高科技含量的大型加工设备国产化和流行产品生产设备研究;马铃薯科研院所拓宽马铃薯产品开发思维,增强科研实力,进行基础技术开发与推广,大力提高科研水平和推广应用能力。

  5.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马铃薯研究院所科研基础研究优势,组建高素质工作团队,加强薯类研究中心建设,开展马铃薯抗寒、抗病研究和加工专用品种选育,优化推广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周年丰产栽培和周年供应技术。开展马铃薯加工产品研发,建立“专用品种(原料)→专用设备配置→加工产品→市场”的全产业链模式及企业示范,优化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

  (三)强化质量管理 推进品牌建设 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1.加快提升产品质量。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推广采用先进加工方法、在线检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等,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使马铃薯加工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2.增强企业竞争力。培育和扶持一批规模较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拥有核心技术、盈利能力强、诚信度高的马铃薯加工企业,提升我国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

  3.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建设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安全和信誉诚信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加大中国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树立中国制造品牌良好形象。

  (四)推行绿色制造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健全马铃薯加工产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标准体系,加快马铃薯加工业节能、降耗、减排工作的推进力度,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加快应用环保高效的马铃薯清洁生产、加工、处理技术,确保废弃物排放和节能降耗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2.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企业开展马铃薯加工废水、废渣处理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研究,通过马铃薯秸秆还田再利用,建立薯渣、薯皮加工线,副产物研究制作生物有机肥,带动周边农牧业发展,提取利用马铃薯加工废水、废料中蛋白质、膳食纤维、果胶等成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五)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1.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根据我国各地资源优势、环境与市场容量,加工企业发展的条件等因素,鼓励企业跨区域整合,发挥区域优势。马铃薯主产区及其周边地区,重点完善马铃薯收购、储运销售与流通体系,适度发展马铃薯全粉和淀粉加工;在城市区域及其周边地区,发展高附加值的薯片、薯条等休闲食品、新产品,开发马铃薯主食、菜肴等多样化方便食品。

  2.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各企业协同发展。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优化行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企业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应用,建立完善的原料供给和产业链上下游合资、合作体系,产业链各企业通过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多种服务形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

  3.优化加工产品构成。支持行业企业通过关键环节改造,关键技术装备升级,优化加工产品构成,全面提升加工品设计、制造、工艺水平,促进产业向着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发展,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及应用,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及效益。

  (六)建设完善现代化的马铃薯储运物流与市场营销体系

  1.强化储运体系基础能力。加快马铃薯产地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马铃薯种植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大型马铃薯气调储藏仓库,重点用于储藏品质优良的马铃薯种薯和加工专用薯,减少原料损失,确保马铃薯加工基础原料的稳定供应。

  2.发展新型物流体系。在马铃薯主要产区,采取直采、直供、直销,扩大农企、农批、农超对接等产销衔接方式;有条件的地区运用现代先进技术装备手段,建设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的马铃薯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国内国际通道联通、区域城乡覆盖广泛、枢纽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智慧物流,建立及完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统一协调马铃薯运输的计划提包、受理、车辆分配、运输费用等具体事务,推动马铃薯原料的采购、储运服务,降低储运成本。建立覆盖马铃薯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全程物流体系。

  3.建立现代化营销体系。马铃薯产业链各相关企业在原有市场营销体系框架基础上,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生产基地、原料供应商、生产企业、金融机构、仓储库房、公路运力等各方面,整合资源,互联互通,形成覆盖全国的马铃薯原料、初加工、深加工产品在线供应链平台,实现区域产销对接、跨国产销对接,各类电商、物流、商贸流通、金融等企业,参与平台建设和运营,推动智慧型马铃薯产业发展。

  四、促进我国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与支撑条件

  (一)加强政策指导

  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马铃薯产业的支持保障力度,为行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加强马铃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强化行业自律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产业治理水平,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推进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促进行业整体能力不断增强。

  (二)拓宽马铃薯产业融资渠道

  拓宽马铃薯产业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各类创业基金、产业投资、新三板等融资方式支持马铃薯企业创新发展。

  (三)加大对马铃薯加工产业的财政补贴和扶持力度

  加大对马铃薯产业的支持力度,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给予马铃薯加工业的多种优惠政策,国家财政资金加大对马铃薯种薯培育、繁育,加工产业和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清洁生产、重点装备自主化和自主品牌建设等重点项目给予支持的力度。扩大马铃薯脱毒种薯原种生产补贴和高产创建示范规模,加强马铃薯种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扶持马铃薯种植业发展,提高马铃薯产量,保障原料供给。加大对马铃薯仓贮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保障薯业增产增效。特别针对贫困地区的马铃薯产业,给予重点扶持和贷款贴息支持。

  实施有利于马铃薯加工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切实减轻企业税收负担。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优化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重点和方式。

  (四)强化马铃薯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

  多种渠道加大马铃薯加工业的科技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成相关重大关键技术项目和关键设备的研发工作,实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马铃薯加工技术装备和产品开发产业化、市场化。

  营造培育吸引专业人才的环境和条件,强化马铃薯加工业各层次人才的培养,造就马铃薯产业发展所需多种的需要,优秀人才的成长。

  支持马铃薯加工领域国家重大科研工程、公共实验测试平台、工程试验中心、基础研究平台、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力度,打造马铃薯加工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基地。

  加强马铃薯加工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加工技术、加工装备的基础上,提升自主研发代替进口的水平和比例。

  (五)鼓励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

  鼓励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遵循资源配置和市场规律,继续在流动资金、债务核定、职工安置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协作关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

  (六)推进企业质量体系建设

  深入推进马铃薯加工企业质量体系建设,推广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系列关键共性技术,引导和支持企业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现场改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示范推广活动。加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安全培训和辅导活动,健全社会化监管机制,强化互联网交易监管。

  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诚信管理制度,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社会资源向诚信企业倾斜。

  (七)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进一步做好对马铃薯加工业相关信息的统计和发布工作,构建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的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反映行业企业发展动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向政府等有关部门提出发展建议,引导行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关附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