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水产快讯薯业快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薯业快讯
推荐:
字体选择:

“土蛋蛋”的含金量——定西马铃薯产业助推精准扶贫透视

来源:来源:甘肃日报  供稿人:  点击:

  “2004年我开始种洋芋,种了4亩,当年收入就翻番了。2012年,索性全种了洋芋,两年时间就脱贫了。”回忆起自己的脱贫之路,正在家“猫冬”的农民李俊林笑着打开了话匣子。

  李俊林家住定西市安定区高峰乡红光村,这里地处安定、临洮、渭源三县区交界处,山大沟深,是安定区海拔最高、最偏僻、最贫困的村子。不过,就是这样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却于2014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红光人能脱贫,靠的不是别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土蛋蛋”——马铃薯。

  小小的马铃薯不仅使李俊林生活变样,使红光村整村脱贫。通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中国薯都”,定西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以往不起眼的“土蛋蛋”含金量一路飙升。2015年,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到135亿元,薯农产业纯收入128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

  不过,今天金光灿灿的“土蛋蛋”,曾经是农民的一块心病。

  “我以前只种麦子,虽说收入低,但不愁卖不掉。2004年刚开始推广的时候,我真不想种。为啥?就怕种了没人要。”回忆起自己种植马铃薯的心路历程,李俊林说道。李俊林的担心很有代表性,他所担心的,正是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初创期大多数农民所忧虑的。

  为打消农民顾虑,定西市通过建立经纪人队伍、建设专业市场等举措,逐步搭建起完善的马铃薯市场体系。如今,定西市已建立起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和安定巉口、陇西文峰、临洮康家崖等6个大中型交易市场,有中、小型马铃薯交易市场50多个,参与马铃薯交易的农贸市场196个。市内各类马铃薯交易市场吸纳贫困户季节性就业近6万人,马铃薯交易市场及收购网点参与马铃薯贩运贫困户1100多人,有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在挖掘马铃薯含金量的过程中,“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功不可没。

  “后来有了市场,还有人到地头收洋芋,种的人越来越多。这几年最好,洋芋种子有合作社给,农民一粒种子只用出两毛钱,种出来的种薯合作社不光全收,每斤还比市场价高5分。”李俊林说。

  这不仅打消了农民的顾虑,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而且有效扩大了全市马铃薯种植规模,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也渐成气候。2016年,定西市建立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40万亩,带动5万贫困户种植15万亩马铃薯。据统计,全市每年建设种薯繁育基地150万亩左右,带动贫困户建设10万亩,亩均收入7000元以上。

  在提升马铃薯含金量的过程中,“加工企业+贫困户”模式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现在村民都爱种洋芋,因为合作社可以照单全收。不光这样,就连过去没人要的‘小蛋蛋’现在也涨到四毛五一斤。”李俊林说。

  如今,定西市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7家,加工能力也达70万吨,薯制品加工企业围绕加工原料供应建立原料基地,每年建设原料基地70万亩左右,带动贫困户种植15万亩。其中,清吉、蓝天、巨鹏等加工企业建设的基地带动贫困户9600多户,户均收入1.5万元。

  随着马铃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也越来越长,从最初的种植、购销二元,延伸到繁育、种植、购销、仓储、加工、服务多元,涵盖了农工商三大产业。这一产业链上,产生了大量的商机和工作岗位,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得以从中受益。据统计,截至目前,定西市种薯生产企业32家,吸纳贫困户就业528人;市内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7家,吸纳贫困户就业432人。此外,在“企业流转土地建立种植基地,吸纳贫困户打工就业”模式作用下,贫困户不仅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增加收入,而且由于种植基地需要大量人工,企业还可吸纳贫困户靠打工增收,形成了企业与贫困户互补的良性机制。据统计,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甘肃凯凯、定西百泉、定西农夫薯园等企业,通过建设种薯基地共带动贫困户3600多户,户均收入2万元以上。

  经过十余年发展,定西马铃薯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到精细的发展历程,小小的马铃薯也由不起眼的“土蛋蛋”蜕变为光闪闪的“金蛋蛋”,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结合,使马铃薯的含金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使之真正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的支柱产业。

  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对我省产业扶贫工作带来有益启示。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认为,贫困地区政府在发展产业时,应当先理清资源思路,考虑好在当地能发展什么,摸清底细、整合力量,使之落实到贫困户之中。同时,依靠科技,为产业发展带来支撑,使产业逐步走上持续高效的发展之路。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产业的吸纳作用,并采取措施使贫困户得以参与其中,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这样,才能把产业的含金量充分挖掘出来。

相关附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