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聚焦粮食产后减损,促进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主题论坛在济南召开

来源: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供稿人:吴薇
  9月11日,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主题论坛在济南召开。围绕“减少粮食损失浪费 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主题,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以下简称“贸促中心”)组织主题论坛之“产后减损”环节,论坛由贸促中心主任马洪涛主持。国内外与会专家围绕粮食储藏、运输和加工等环节减少损失和浪费展开深入研讨,旨在推动粮食供应链各环节现代化进程,提高粮食供应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方专家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总工程师翟江临、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廖小军、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兰盛斌围绕粮食供应链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发展等展开研讨。翟江临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全产业链节粮减损取得明显成效,在制度建设、强化标准规范、创新科技支撑、推动全产业减损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廖小军表示,从采收到加工的食品全产业链条应用新技术,将有效减少损失和浪费,削弱食品工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助力打造更加绿色健康的“舌尖上的中国”。兰盛斌围绕仓储技术发表观点,认为中国已实现粮食储藏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储藏安全之路。
  联合国粮食计划署(WFP)驻华代表屈四喜赞赏中国在节粮减损领域取得的成就,呼吁继续深化南南合作,推广中国在粮食仓储管理、产后减损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助力发展中国家提高粮食安全和营养改善,实现终结饥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线上线下与会的斐济、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和澳大利亚等国专家分别介绍了本国粮食等损失和浪费的情况,分享了相关治理经验。
  斐济农业水利环境部部长Mahendra Reddy表示,由于缺少冷藏设施、运输体系落后、供应链失灵等原因,斐济的粮食产后损失率高达20%-40%,政府正围绕物流体系、订单农业、损失监测等开展行动。泰国农业合作社部农经局局长Chantanon Wannakejohn表示,泰国制定了2017-2036年间每年全供应链粮食减损5%的目标,成立了粮食损失专门委员会,并将继续务实推进与各方合作。菲律宾国家水产研发院科研专家Riza Jane Banicod指出,菲每年渔业产后损失在110万美元左右,通过进行产后损失监测、使用低成本新技术、更新设备设施等方式有效降低了损失。巴基斯坦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副校长Iqrar Ahmad Khan建议,应充分发挥市场信息系统的作用,促进供应链升级,使用可负担的技术,基于环境友好的前提开展产后粮食减损行动。澳大利亚农业和园艺协会会长蒋渊伟表示,澳作为发达国家,每年粮食损失和浪费约200亿澳元,政府短中长期策略相结合,希望实现2030年将损失和浪费减半的目标。
  马洪涛最后总结提出,在粮食减损领域深入开展国际合作,凝聚各方减损共识,大力推进产后减损,是稳定全球粮食供应链的重要举措,更是疫情背景下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的迫切需要。中方将贯彻落实国家主席习近平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的贺信精神,在济南倡议的引领下与各方携手合作,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附件: